定居后的渔民,最初仅以小渔船或小型“挡网”在海滩近处截捞鱼虾。1830年,有5—6吨的渔船30艘左右,樯1200余棵,改挡网生产为樯网生产。当时,生产关系虽属个体经济范畴,但渔民为方便操作,捕获更多的鱼虾,便自愿由四五家渔户联合操作,民间称之为“搭伙”,除船长的报酬略高一些外,其余的人则是平均分配。同时开辟了海上渔业贸易市场。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,部分有资金的农、商户,遂投放大量资金,在二界沟开设网铺,置网放船,雇用渔工。1875年,二界沟有网铺50多家,渔船70多艘,雇用渔工近千人。渔民在生产过程中,创造了风网、挂网、樯张网等10余种捕鱼工具,使单船年产量在75吨以上。
1909年,有31户具有资产和政治势力的大网东到二界沟开设网铺,其中,28户在河北省有庄园;3户在辽宁省有土地。31户中,有10户分别在香港、北京、广州、秦皇岛、海城、天津、塘沽、锦州、沈阳、通江口等地有“商号”,从事粮、油、杂货等买卖。网东一般不住在二界沟,由经理人代管网铺。
1937年,日本侵略者在二界沟渔村建立“渤海株式会社”,从各地强行招收数千名劳工,围海筑堤,织网造船,盖房建铺,修建码头。拥有50千瓦机轮4艘,大樯张网船23艘,大樯网桩1000多根,渔工500人。原二界沟的网东们也被日本人所控制,掠走大量海产品。1945年日本投降后,渤海株式会社也随之瓦解。日本人逃走时点燃油库,一场大火烧毁了大部分设施。
住在北部沿海一带的居民,平时使用舢板、花鞋、艋定子、乖子、燕飞、马槽子、扒网槽子等小型船只捕捞。这些船有风天借风力行驶,无风时摇橹前行,仅能在8海里以内水域和内河作业。所用的网具有蠓子网、张网、罾网、旋网、棍网、丝挂网、滚钩等。渔网用料主要是棉线织结,织成后用豆油浸泡,晾干后再以畜血刷染成“血网”,使用3—5天就得晾晒一次,既费工费力,成本又高。那时的渔业生产基本属于自然繁殖,任意捕捞的原始状态。
解放后,人民政府组织渔民恢复和发展渔业生产,对渔船和网具进行了更新换代。购置木帆船和机动船作业。新增网具有架子网、大筒网、乌虾网、流网、倒帘网、拖网、扣鱼网、三层挂网、海蜇网等,棉线网料已被聚乙烯线织网和尼龙胶织网取代,大大方便了作业。目前,有机动船805艘,其中,有180艘渔船可驶江苏、山东海域进行远洋捕捞。 渔谚有“清明虾扬子,小满鱼来全;夏至不拴网,立冬不走船”。是说鱼虾洄游与候鸟一样准时,每年春天按种类分期分批到河口处产卵摄饵。春分前后,便有银鱼(面条鱼)游到近岸,大头宝鱼、竣鱼相继而至;清明前后,虾蛄(虾耙子)、三疣鲮子蟹出现;小满前后,鲅鱼、镜鱼、鱿鱼、对虾等多种鱼虾蜂拥而至。渔民捕捞的鱼类有带鱼、黄花鱼、鲅鱼、鲙鱼、大头宝鱼、鲈鱼、竣鱼、鳎板鱼、白姑鱼、青鳞鱼、银鱼等;虾类有对虾、毛虾、青虾、虾蛄、狗虾、花虾等;贝壳类有文蛤、四角蛤蜊、蓝蛤、毛蚶、竹蛏、鲳螺、红螺、牡蛎、扇贝、海蟹,海蜇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