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* */
本市境内的芦苇、蒲草、刚草、稻草、柳条等资源较为丰富,因而,编织业曾是农耕外的传统产业。编织苇席已有百余年的历史。当年从河北省霸县、大城、文安等地逃荒至本地落脚的农民,将手工织席的技艺传播开来。其编织工艺简单,全部手工操作,男女老少均可从业。他们把秋冬季收割下来的芦苇用磙子压扁,用刀劈成几片篾子,在自家院子织席。席的品种(图案)有格纹、双纹、三纹、斗纹回纹等;规格分丈一、丈二、丈席(又称九五行席)。本地居民习惯用苇席铺火炕,也有用席苫盖露天存放的物资。用芦苇或高粱秸劈成篾子可编织茓子,是储存粮食的主要器材。编织的席子和茓子多销往东北三省、内蒙等地。
蒲草 境内坑塘、泡沼、沟汊等随处可见,水边蒲草丛生。立秋以后收割蒲草,用其根部编织的草鞋,穿着轻便,防寒性较强;用蒲草编织的床垫子,柔软暖和,且不易破碎;还可编织装水果、鱼虾用的蒲包、牲口用的“套包”等。除本地使用外,多销往外地。
刚草 多自然生长在苇塘中,入冬后人们进塘收割。用刚草制绳,其坚韧程度不亚于麻类;用其编织的蓑衣,雨天披在身上能挡风遮雨,具有轻便、遭雨不烂等优点。农民和常在河边打鱼的人喜穿。
稻草 是水稻脱谷后的株杆,可用来搓草绳、编织草袋子、草垫子、草帘子等。最初,都是农闲时手工制作,后来改用半自动化编织。80年代后使用电机自动化生产了。
柳编制品 民间多用柳条、紫穗槐条编筐窝篓,为日常生活器具或渔农生产工具。一直是手工编制,讲究“编筐窝篓,全在收口”,沿口编的好坏,是衡量编制技术高低的关键一环。特别是作为工艺品,其图案、款式更要精致。